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界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步的棕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

电影从1948年他被刺杀倒叙着这位被尊称为“圣雄”的印度小个子的一生,并从中截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重点刻画。例如开篇的去南非的遭遇首先给他当头一击,接着是带领在南非的印度移民抗衡英国殖民地统治者的种族歧视,如有色人种上街必须携带当局发放的证件,在大街上行走不能走在人行道上。

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而这些小规模却极具代表意义的半政治抗议为其后来回国领导印度人民反抗同样的英殖民地统治者奠定了信仰力量。

一战后甘地回到故乡印度,影片开始重墨勾勒。他乘列车或步行寻访最“原始”与最“现实”的印度,他拥有一团火:那就是带领印度人民独立,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他说:宁愿要一个混乱的自己的政府也不要别的国家政府。恒河水蜿蜒流淌亿万年,目睹这块土地上的变迁。印度本身就存在着出身的等级歧视,还包括回教徒、印度教等在内的信仰矛盾与分歧。

他凭借的是自身的魅力与印度社会民众的万众一心——“那就是独立自主的印度”,罕见的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甘地穿着自己缝制的传统披纱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居室里,外面夕阳似血,远处田间地头身着纱丽的女子正收拾农具回家,夜终究要降临,而空气弥漫着紧张、躁动。这是二战前夕的印度,独立的时刻并不遥远,在这自由与胜利到来的背后却又隐藏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印度最终的独立,它包含了甘地个人神性的努力,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起源自他在南非对抗英殖民统治的升华,他奉行苦行僧的生活,例如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他身上包含了古朴的印度教的真理“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他的头衔“Mahatma”,或“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他还举例说上帝说:敌人打你左脸,你应该把右脸再送上。他坚信敌人的压榨与破坏,对于并无反抗的自我,只会衬托自己的丑陋灵魂。

他很多思想糅合了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所以他对印度教与回教都有巨大的影响,面对独立后的印度,却由于信仰的分歧不得不成为两个国家即印度与巴基斯坦,他内心悲悸,他希望印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独立当天,他在自己的老家波尔班达尔市一言不语的转动自己的纺线机,那些带血泪的抗争如同手中的线细而绵长,却终究织不了一件完整的外套。

而曾经赐予他信心的南非却依然笼罩在种族歧视的阴影里,白人与黑人居住在不同的地区,进入80年代,南非内乱加剧,整个国家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宏大的描绘了这位圣人的抗争历史,细腻,描述精确。尤其是几次绝食的场面,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出色的还有配乐,传统的印度风格,为影片营造了一个深浩的印度时空背景,那些贫瘠的恒河水灌溉的印度土地,高耸的清真寺庙,行径在路途上身着白衣的印度男子,这就是几十年前的印度,它贫穷、落后,充满压迫却有孕育无限的生机,它仿佛是一个在‘虚幻在时间“里的国度。1962年,一个叫奈保尔的作家造访了新的印度,他收获的是: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国度。

甘地在被刺杀时呼唤了声:上帝。
或许,他就是上帝之子的化身。
(摘自:豆瓣电影)
贝斯哲法律财税事业群
电话:021-64881926 E-mail:main@bestchoiceco.com 联系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顾戴路2988号赢嘉广场A座7C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778号金融街静安中心2号楼1002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