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驴,名得水,是上世纪40年代穷困山区小学里赖以拉水运货的壮劳力。教育经费捉襟见肘,校长于是让这头名叫得水的驴化身成为吕得水老师,每月向政府领薪来贴补学校和孩子。教育部对吕得水身份生疑,遂派特派员前来考察并指名吕老师在场,无奈之下,前来学校修铃铛的铜匠被临时抓差顶替吕老师,用他娴熟的方言冒充英语,骗过了据说曾留英多年的特派员,给学校争取到了每月三万法币的政府补贴。美国慈善家闻之,千里迢迢来到小山村,要亲自给扎根农村的英语老师吕得水送来一笔百万美元的赞助……一个谎言出口,就需要有无数个谎言来掩盖。一错再错之下,在理想、利益、诱惑和生死之前,各路人马人性毕露,荒诞不经。
正直无私、富有抱负的校长(右一),其名言之一是“做大事不拘小节”,为了自己的所谓理想,默许表面浪荡风骚、内心纯真的性情女张一曼老师(左一)身体力行,“睡服”了铜匠冒充吕得水,并让女儿服从大局将错就错嫁给铜匠最后出了国;反抗权贵、充满正义感的周铁男(右二),因为与特派员射向自己的子弹擦肩而过,从此变成了跪地求生的怂蛋;精明算计,夏天里披着裘皮大衣招摇过市的裘魁山(下图右一)向张一曼求爱不成转而生恨,报复的快感和被拒绝后的自卑都写在了脸上。
剧中所有目光射向的中心,是被抓来救场冒充吕得水的铜匠(下图左一),被张一曼“睡服”后爱的意识突然觉醒,跟老婆同房时学会了调情,懂得知识可以带来利益,同时因为遭到张一曼“你是牲口”的羞辱而心生报复,为全剧编织了一张人人都无法逃离的网。
粉墨登场的特派员(下图中),胸口带着博爱的小徽章,因为可以从吕得水获得的教育津贴中克扣获利,可以有政绩工程获得国际赞助,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吕得水的真实存在,“在大局面前,原则就是个屁”。
特派员现场考察后对吕得水老师的尽职调查报告,激发了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的投资兴趣,并由此引发出猝不及防的一系列闹剧。面对听到一万美元现金后死而复生的铜匠和校长女儿鸡飞狗跳的婚礼,这个资本的代表由衷地发出了“Incredible(不可思议)!Incredible China!”的感叹。
都说眼见为实。但人类有时候会创造自己的一套逻辑,将非现实的信息予以合理化。特派员为了掩饰自己的不懂英语而相信了吕得水的存在,继而为了克扣补贴满足私利进一步向美国慈善家夸大其辞;罗斯先生倒是亲眼所见,但这个神奇国度里有太多事情,以他的思维根本无法判断,需要靠理智,靠推理来推测。
一起欣赏电影的同事犯了职业病,于是直接把该剧总结为【一场失败的DD引发的血案】。DD, Due Diligence,又称为谨慎性调查,是兼并收购及投融资交易前,投资方为最大限度控制风险委托律师及会计师对被投资或并购对象进行查核的一种方式。本案中,作为被委托对吕得水进行DD的特派员,显然没有带着福尔摩斯一样的眼睛,去判断其中的逻辑和可疑情况的蛛丝马迹。同理,很多律师与会计师在DD过程中,往往容易满足于表象,仅从文件表面来分析其法律或财务运作上的瑕疵,而不愿意带着思考去看待被调查对象提供的文件、数字及背后的逻辑。所有尽职调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证明两点:一、被调查对象提供数据的真实性;二、可能存在的风险掌控。所以,中介机构在DD过程中,除了客观态度之外,还有质疑。但质疑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忌,而是调查者基于充分了解企业运作模式、了解行业背景的基础上的推理——这,也就是我们为何强调律师和会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企业经营者,而后才是专业人员的原因。
《驴得水》想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止这些,它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但对法律人来说,一切的起源和结局,不只源自眼睛,而是大脑,“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