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狱题材的影视剧中,既有被誉为“美剧初恋”的《越狱》系列,也有盘踞各大影单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前者高智商的越狱手段令人津津乐道,后者对自由的向往可以荡涤心灵。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巴比龙》,则为观众展示了一场残酷的“越狱马拉松”。
《巴比龙》翻拍自1973年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联合主演的同名影片,而老版电影又是根据法国人亨利·查理叶的半自传小说改编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亨利·查理叶遭人诬陷,被判处无期徒刑,随后被流放到位于法属圭亚那的恶魔岛监狱。历经多次失败,亨利终于成功越狱,他从法属圭亚那一路逃到了哥伦比亚,几乎横跨南美洲。重获自由后,他把这段壮举写成自传出版,不仅畅销全球,也为后来的很多越狱题材作品提供了灵感。

“巴比龙(papillon)”是亨利在监狱里的外号,法语意思为“蝴蝶”,因为他身上有一枚蝴蝶纹身。蝴蝶象征着自由,而被诬陷的巴比龙也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

亨利·查理叶本人
电影虽然冗长,有150分钟,但情节很紧凑,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出发及船上,岛上第一次越狱,禁闭,第二次越狱,最后的孤岛生存。电影结构清晰完整,传统的线性叙事,节奏控制得很到位。
暗黄色的色调,给人以沉重之感,但电影呈现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压抑的,而是用巴比龙的视角,一步步地走向沉重,魔鬼都在细节里。时不时还有些轻松搞笑的片段,但走路、受罚和睡觉时的镣铐,突然而日常的死亡,都时时提醒着在这里自由是被压抑的,死亡在这片土地上稀松平常。

故事的背景是法属圭亚那岛,位于南美洲,从17世纪起,这里就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1848年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种植园的生产无法跟上,本地的工业几乎崩溃了。在大约相同的时间,法国决定减少监狱的费用,将受刑人移民至圭亚那,贡献殖民地的发展。约有70,000罪犯被送往这座恶魔之岛,其中也包括巴比龙,他大约是在30年代到达这里的。因为恶劣的环境,大部分流放的囚徒都死于疟疾和发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圭亚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
圭亚那境内98%是热带雨林,森林覆盖率90%。电影里,时而出现的绵延的雨以及暴晒的烈日,提醒着我们这是个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度。这里环境恶劣,疟疾肆虐,时而与鳄鱼搏斗,时而与尸体同寝,死寂的单人监狱,伤痕累累的囚犯,都是电影里可贵的细节,展现了自由被禁锢的面貌。

在故事里,巴比龙两次越狱,三次被骗,人物群像的塑造,也增加了电影的深度。面对在痛苦中拼命活着的流放者,在这座孤岛之上,人性之恶也显现了出来。巴比龙和同伴要的只是一艘小船,但是几经周折花了巨大的代价,屡屡被骗,依旧没有实现。欺骗他的有商人,有医生,甚至还有神职人员,骗子的身份逐层上升,让人唏嘘,尤其是最后的修女,道貌岸然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相较之下,另一群人的人性之善就显得更加珍贵,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善良,只是因为环境暂时保持着“纯真”,包括因同样孤独而对巴比龙惺惺相惜的麻风病人,以及最后一次出逃遇到的土著居民,他们都在紧要关头向巴比龙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里善人和恶人的身份,是一组有趣的对比:生活光鲜的文明人VS病人和原始部落,即强势群体VS弱势群体。由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纵然能使人开智,却并没有让人的道德升华,光鲜的外表下可能越蕴藏着丑陋,文明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类的贪婪和欲望,不仅仅是在这座恶魔岛上,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亦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巴比龙和德加建立起的友谊弥足珍贵,纵然开始的时候他们是相互利用,但在巴比龙强大的人性光辉的感化下,德加被彻底打动了,当欲望被禁锢时,才能显示人格的高低。在单独监禁的日子里,巴比龙既不想死,也不想出卖同伴,只有艰难的支撑着,这正体现了他人格的伟岸。所以这里,必须要说一说巴比龙这个人。

在真实的故事里,这位传奇人物一生在恶魔岛越狱无数,在垂老的时候才终于成功。但在电影里,为了更具有戏剧性,把他的故事都浓缩在了两次越狱里。第一次越狱以被骗告终,然后他被关了整整两年的禁闭,个人认为这段单独监禁的片段非常出彩。
起初,在这里迎接他的是清洁的囚衣,明亮的单人间,崭新的毛毯,看来似乎比脏乱与喧嚣的团体监狱舒服的多,孰不知精神控制远比苦力更让人奔溃。从隔壁空了的监室,到袭人的蝙蝠,再到一减再减的食物供给,生存条件逐渐压抑起来。光线的处理将逐渐吞噬人的孤独展现无遗,最后他被剥夺了光的权利,甚至靠吃蟑螂和蜈蚣才能维持体力,这种冷酷的暴力最是触目惊心。他侥幸活了下来,刚离开这里时,巴比龙眼神空洞,衣衫褴褛,一下子苍老了数年,和行尸走肉没有分别。

在这种孤独的衬托下外面的监牢显得温暖的多,纵然它只是另一座牢笼,至少有阳光、食物和伙伴,在这种对比下,很多囚犯也就甘心这么活着了。可巴比龙依旧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信仰,即刻计划了第二次越狱。几经磨难,在我们以为他即将成功之时,命运再一次嘲弄了他一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他用真心换来了修女的背叛,然后又被关了整整五年的禁闭。

这一次出来,巴比龙完全已是老人的模样,满头鹤发,想是再也没有体力和心力去逃亡了,于是他和老友德加被放逐在岛上自生自灭。此时的德加已经完全放弃了越狱的心思,五年的禁闭消磨了他所有的意志和棱角,他想做的只有守着心中的“田园”静静的活着。看到此时,连观众应该也接受了,觉得他的选择没什么不好,这里没有铁窗和高墙,但有田园和大海,还有一个患难与共的旧友,纵然生活艰辛,却比监狱舒服的多。但巴比龙再一次让我们震惊了,他的眼神依旧有神,五年的精神控制下,他的身体已被摧毁,老病相催,但心念不改,依然计划着逃亡。

故事的最后,他挥别老友,抱着一袋椰壳纵身跳入了大海,丝毫没有迟疑,这一跳才是电影的灵魂所在,展示了巴比龙那颗永久追求自由的心。

这就是故事里的巴比龙,对于命运的不屈服让他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如果他只是想离开监狱,大可以等待,但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且成功率极低的道路:越狱。这并非现实的选择,却体现了思想意义上的高度,他是一只真正为自由而战的蝴蝶,纯粹的不带一点杂质。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或许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人格是可以不灭的。放在巴比龙身上也同样适用,这是一个关于“蝴蝶”与“监狱”的故事,“蝴蝶”的抗争最终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致死都没有被命运所打败和屈服,这才是难以企及的人格的高度,也是蝴蝶的魅力所在。
(作者:奇境 摘自:豆瓣电影)
贝斯哲法律财税事业群
电话:021-64881926
E-mail:main@bestchoiceco.com
联系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顾戴路2988号赢嘉广场A座7C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778号金融街静安中心2号楼1002单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贝斯哲):贝斯哲周末观影丨《巴比龙》:夜空中最亮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