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不仅仅是追求电影画面的质感,而是源于每一部电影所散发的艺术气息是否深深感染了我们。还有隐藏在电影画面深处和台词之外的那些情绪,让我们触动、感慨,深思。电影的价值观,可以蕴蓄无数个灵魂,这正是电影之魅力所在。
由德尼罗主演的这部《天伦之旅》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1990年的同名影片。《天伦之旅》讲述了西西里岛一个丧妻多年的退休工人到意大利大城市去看望五个儿子的故事,影片诠释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风情。由罗伯特•德尼罗出演的2009版的《天伦之旅》,更加贴近当下。
电影的成功是因为在当代发展迅速的社会下,像本片中的老人已成为全世界的话题。就像全球变暖一样,全球的老龄化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这种故事,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同程度的演绎。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有儿有女,但难逃孤独的晚年生活,无论从心境,还是生活的窘况,都真实再现。

电影里有几个好玩的细节,老人关门之后,又不忘检查门锁,还有在火车上、在路途中对人不断喋喋不休的说话,健忘、话唠这些都是人类老年之后的普遍现象,还有对衰老身体的无奈、面对恶人的无力、对儿女亲情的渴望,这些都无一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面对的东西。
看的时候,你会想,看,谁都会老,这样想着眼泪也会涌上来了。
我看《天伦之旅》的初衷是为了欣赏罗布特•德尼罗不同以往的表演风格,而非片名的魅力。当影片逐渐展开时,我发现老戏骨的的角色令人耳目一新,德尼罗不再是《盗火线》里那个和艾尔帕西诺抢银行火拼警方的形象,也不是《美国往事》中的“孩子王”面条先生。此次,他脱离黑帮的角色,饰演一位老伴儿去世,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老人——弗兰克。

影片开始是弗兰克忙碌的身影,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一次全家聚会。经过一番准备后,弗兰克又接到儿女一个个不能前来的电话。为此,弗兰克决定亲自去看看孩子们,他临行前去找了医生看了自己的肺病,尽管医生不主张旅行,但弗兰克铤而走险,决定了这部电影的片名——《天伦之旅》。
天伦之年的一次旅行,也是为了寻回天伦之情的一次旅行,而深究起来,竟也像是一位老去的“神”来巡视这个自己创造的国家。作为工业社会的美国,男主角是一位老工人,走在这个发达国家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他曾经生产的电线。老人探望的四个儿女,即也代表了目前美国社会最隐痛的四大社会问题,第一、高犯罪率(毒品、死亡),第二、高离婚率(对孩子的伤害),第三、无梦想主义(年轻人对未来的敷衍和颓废、没进取心),第四、未婚先孕(年轻的单亲妈妈问题)。
老人对四个儿女的失望,也可说成是建立这个国家的生产者,对自己国家现状的一次次失望。电影中,多次出现电话通讯的概念,让四个儿女不断的进行电话联系。这体现了电影导演的一个思考。电话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让人们更近,却又更远。
导演试图阐释了一种观念:现代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人类情感能力的倒退,反而是人类灵魂沦陷的罪魁祸首。在空荡的老房子里,在以及没人居住的纽约公寓里,孤寂、清冷的电话铃声一直响起,但一直无人应答,多么令人恐惧和无奈,原来人和人的纽带已经真的脆弱到真的剩下了一个电话号码而已。

而这又能怪谁呢?电线就是男主角自己创造的。但又好玩的是,他并非是电线的创造者,而是电线涂层的创造者,也暗示了这个国家的建立普通民众终究也只是触及表层。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但亲情永远不会改变。天伦之年的一次旅行,我们将之寻迹天伦之旅的目的性,以及旅途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站、目的地:纽约;人物关系:小儿子大卫
弗兰克的第一站是去纽约找小儿子大卫。在父亲心中,大卫是一名艺术家,以至于他等了一个夜晚后,依然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街头随处可见的画。也许,在弗兰克心中,纽约街头的每一幅画,都出自儿子之手。这里有一幕暗示性极强的画面,弗兰克离开儿子家,在附近的画廊门口看见了署名大卫的画。他久久在墙头徘徊,注视。并且回忆起小时候父子两个,为了未来究竟是当画家、还是当街头涂鸦匠的争执。弗兰克看到儿子的画,欣慰之余,也少了几分因没有见到儿子的落寞和失望。

其实,这幅画在片尾有了呼应的诠释。导演的手法很简单却又直抵人心,没有台词、没有内心独白,什么没有。仅仅是老人一双眼睛,和他所注视东西的反复剪切,却似乎能让人从画面上抓住这老人所有的心理:孤独、盼望、焦虑、惶恐、担忧,还有,深深的、深深的思念。在纽约街头徘徊一夜。老人突然发现自己除了电话之外,已经失去了和儿子联系的其他途径。面对小儿子的不知所踪,他最后的办法就是从他的门缝里塞进一封信。然后他离开了纽约,前往芝加哥大女儿艾米家。
第二站、目的地:芝加哥;人物关系:大女儿艾米
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商业中心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外公的出现,杰克没有特别的激动,在孩子眼里,外公千里迢迢的探亲似乎还不如上网聊天来得重要。弗兰克也通过外孙,发现了行李箱上竟然有把手和滑轮。这个电影细节似乎要告诉我们弗兰克工作期间,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作,甚至没有一次旅行。
大女儿是广告业高层,豪华的宅院,似乎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恰恰相反的是,父亲出现时,艾米正与自己的丈夫闹离婚。她没有如实告诉父亲这一真相,而且还在父亲面前营造出夫妻和睦的假象。可孩子的天真,戳穿了父母的现状,杰克和父亲的隔阂也让弗兰克发现了女儿的婚姻生活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幸福。

弗兰克跟随女儿上班时,有一个弗兰克给女儿拍照的细节。面对上班的人群,老父亲给女儿拍照虽然令艾米有些为难,但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她面带微笑配合父亲。看得出来,艾米的微笑中,带着几分歉意,因为父亲拍照时影响了上班的人流。而我所说明的是弗兰克的举动更加深刻的刻画了弗兰克的人物性格,以及尤为重要的是对儿女的爱!弗兰克的到来,以及女儿当时的状况,亲情被诠释的如此平淡。没有惊喜,没有盛情款待,这种平淡褪去了大家所理解的那种相见时的激动,却浮出了生活的种种无奈和残酷。

艾米是弗兰克的大女儿,家中排行老大。影片中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大女儿,气质中散发着成功女性的知性美,虽然婚姻生活不尽人意,但几乎完美的自身素养,令她散发出极具迷人的魅力。如果导演有意识的让四个儿女也符号化的代表了美国社会中人群的话,大女儿则明显代表的是中产阶级。事业成功、富有且有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为何却难拥有美满的婚姻?也许太热爱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站、目的地:丹佛;人物关系:大儿子罗伯特
丹佛是美利坚合众国科罗拉多州的最大城市,丹佛国际机场是全球第十一大、及全美第六大最繁忙的机场。罗伯特是弗兰克的大儿子,排行老二。男主角以自己身为指挥家的大儿子为傲,在丹佛街头,他看到了交响乐队的海报,特意请路人帮自己拍照,一脸自豪的指着海报上那个指挥家的背影摆出姿势。而弗兰克来罗伯特的排练大厅时,罗伯特正准备演奏会,父亲发现大儿子并不是指挥,而是一名鼓手。随之而来的是罗伯特和父亲略带情绪的对话,两人看似因抽烟争吵,其实更多是大儿子的职业选择问题。

父子二人的言语中,交替着压抑隐忍的情绪碰撞和矛盾冲突。我可以理解是当父亲看到了自己的窘迫后,罗伯特有所表现的恐慌和疼痛,是父亲的出现,揭穿了自己善意的谎言。而这种善意的谎言,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
大儿子的一些话,点出了美国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的另一社会问题,就是无理想主义,迷茫的一代,甘于没落、没有追求的人生价值观。父亲难过的看着大儿子,却什么话也说不出,这是他第一次思考,也是第一次脱口而出说:是我错了。关于人生选择,很多都是一把双刃剑,说不出好坏,就像父子两个争论的抽烟问题。父亲希望儿子不要抽烟,希望儿子努力奋斗,都是为了儿子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儿子抽烟,是因为他需要这种缓解手段,缓释他的疲惫,这和他满足于做一个平凡鼓手的理由也是一样的。拥有辉煌的人生太艰辛了……也许这样平淡生活未尝不是另一种圆满。这就像香烟的发明对人类到底是好还是坏,几百年来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从父亲和罗伯特的见面中,我们隐约可见父子之间的那种微妙的隔阂,也许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特殊的情感吧!父亲走后,罗伯特偷偷跟着父亲到了车站。弗兰克当时正车站买票前往在拉斯维加斯小女儿罗西,罗伯特告诉妹妹罗西不要去接父亲,其实是为了让父亲完成所有的surprise!
第四站、目的地:拉斯维加斯;人物关系:小女儿罗西
在前往拉斯维加斯看望小女儿的途中,弗兰克遇到了一个流浪汉,善良的老人想帮助流浪汉,却被对方抢劫。流浪汉抢劫未果,但踩碎了弗兰克的药,弗兰克无奈的捡起了地上的药末……经历了流浪汉的抢劫,弗兰克惊魂未定,他将电话打回了家。电话里是妻子生前的电话录音:“你好,我现在不在家,也许弗兰克在花园里,留下口讯我稍后回复给你。”

深夜的马路边,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电话亭里打着电话,那场景像是每一个年轻人曾经落魄时的缩影。而我们在那个时候将电话打给了谁?想必最多的回答是父母,可弗兰克所承受的恐慌和伤害,他不能打给儿女,只能用妻子生前的录音安抚自己。电话通过电线传递,试问多少人流出了心痛的热泪?
罗西是弗兰克的小女儿,家中排行老三,从小喜欢舞蹈。她一直告诉父亲自己是一名领舞,但真相是罗西不但不再跳舞,而且成了一名单身妈妈。有了罗伯特的报信,罗西有了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她租了加长轿车,又告诉父亲自己的演出环境有多么的气派。当父亲住进女儿的公寓后,弗兰克发现了其实朋友托付照顾的孩子是罗西自己的孩子,连公寓也是租借来的。

当晚,弗兰克服完最后一点药末后,决定结束自己的旅行,同时也是为了不给生活窘迫的小女儿继续添麻烦。第二天,弗兰克坐上了回家的飞机。飞机上,弗兰克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这时,三个孩子终于齐聚床头,可小儿子大卫依然未能出现…… 经过一番盘问,孩子们最终将真相告诉了父亲。弗兰克得知大卫由于吸毒过量死在了墨西哥……大卫死后,弗兰克再次出现在大卫的城市,并寻找大卫生前留下的画。他想买下找儿子时看到的那副画像。随后,那幅“电线与电线杆”出现,引爆影片的泪点。

总结这部电影,未尽之解:
1、永远是孩子:当弗兰克老人逐一见到自己的儿女时,尽管儿女已经长大,但对于弗兰克老人来说,孩子们在他的脑海里,依然是一张张儿时的面孔。影片最后,父亲和四位童年的孩子一场敞开心扉的对话,是全剧最极致的升华。这一手法贴切的诠释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年长几岁,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
2、电线诠释亲情:电线成为亲情传递爱的特殊方式,父亲作为一名电线工人,亲手连接了渗透美国各地的电线。电线就像父亲,弗兰克用自己是双手架起了和儿女之间爱的信号;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了电话这样的东西,让儿女减少了探望父亲的次数。电线,它究竟是连接了亲情,还是疏远了亲情?就像文明进步,最终是将成就人类,还将摧毁人类?

3、善意的谎言:弗兰克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尽如意的残酷生活,但他没有当面揭穿,想必只有爱才能理解。人和人之间,经常要靠谎言来维持彼此的关系,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让人无法判断到底是好是坏的社会现状。他临别前,问每一个孩子你快乐吗?并给每一个孩子留下一封信。弗兰克病愈后回到家中,收到了自己寄给大卫的所有信件,其中包括他留给大卫的那封信。信封里是一张四个孩子小时候和妈妈在圣诞节的合影。——“下个圣诞节见如何?爱你的爸爸。”在我看来,许多外国影片中的表达爱意,一贯是直接明了。
但《天伦之旅》中,弗兰克在得知儿女们个个不尽人意的生活后,他选择了理解和沉默。这种理解是父亲对儿女们的善意谎言,而儿女们个个隐瞒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正是他们长大后对父母的善意谎言。这个谎言在弗兰克看来,就连去世的妻子也在其中。


《天伦之旅》故事平实,贴近生活。并不像文艺片孕育着内涵,全剧靠朴实无华的故事和德尼罗的精湛演技支撑,简单故事的小格局中却又拥有俯视一个国家、反思人类文明的大情怀。近处有情,深处有思。这便是一部优秀电影作品最基本的品质吧。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亲人,每个人自己也终将老去,看着影片中德尼罗饰演的老人时而憨态可掬、时而唠叨善良,让人心中温暖不已,但他又时不时展露出的那种无助感、孤独感,又不失令人心生隐痛。电话、邮件、视频通讯终究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一个微笑,看完这部电影,你是否也会想念自己远在他方的亲人了吗?
(来源:文章吧)
贝斯哲法律财税事业群
电话:021-64881926
E-mail:main@bestchoiceco.com
联系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顾戴路2988号赢嘉广场A座7C
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778号金融街静安中心2号楼1002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