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财经要闻
Financial News
每周三分钟
扫读财经事
宏 观
1、 发改委:将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近期发布引导对外投融资基金健康发展意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支持国内各类机构参与出资,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
2、国资委:央企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产权领域改革过程中,会更加开放;国企、央企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合作将更加紧密;去杠杆是央企这几年重要任务,需经历止血、补血、造血三个阶段,补血应是完全市场化的。
3、国资委:将逐步调整央企结构,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去改造传统产业;另通过上市、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的把这些资产让资本化,把调整出来的资金更多的投向国家战略性、前瞻性产业。
4、商务部:目前中美双方尚未就美国“301条款”调查和美国对中国征税产品建议清单问题进行任何双边谈判;中方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推动对美方的诉讼。
5、新华社发文解析中国如何突破“缺芯”困境:专家认为,不可“一蹴而就”,但需抓住现有机遇,在芯片产业的投资方向也需更有产业眼光的人掌控。在国家财政支持之外,还需要市场、社会资本等积极参与。有专家建议,中国证监会可为芯片企业提供一些如加速审批等便利通道,使企业有机会从市场筹得更多研发经费。
金 融
1、“撤材料”加速,今年以来113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其中3月22日一天内,终止IPO审查企业达到12家,3月30日一天内,38家企业撤退。除了撤退得快,否决率也是居高不下,今年一季度通过率和否决率均达到45%。
2、央行: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这是央行今年以来实施的第二次定向降准,多位专家预计,降准仍有持续空间。
3、外管局:考虑增加上海、深圳两地QDLP试点额度,持续推进境内股票、债券市场开放,完善债券通,研究沪伦通,同时完善QDII、QDLP等制度,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
4、21世纪经济报道:据了解,基金业协会对申请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新的反馈,要求出具出资能力证明。这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出资证明规定。有律师表示,如今监管层提高审核要求,有利于提高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质量,促进行业有序与规范发展。
企业动态
1、 苏宁体育正在接近完成5到6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超过百亿。苏宁体育此次融资由高盛领投,跟投机构中不乏大型知名机构。本轮融资结束后,华人文化也会成为股东之一。
2、香港经济日报:小米有望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股权”上市公司。小米已基本准备就绪,将会趁联交所下周公布上市制度咨询结果完成最后拼图,最快5月初提交申请在港上市,估值介乎650亿至700亿美元,然后考虑以CDR在内地上市事宜。
3、据虎嗅,在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三家互联网公司最快将于6月份以CDR(中国存托凭证)方式回归A股,成为首批回归A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不在此列。
4、据新浪,蚂蚁金服融资资料曝光估值1500亿美元,敲定将在港股和A股同时上市。
5、目前面板巨头开始加速研发8K屏幕,包括三星、LG、京东方等厂商都在准备自家最新的8K分辨率的屏幕,目的是将于2020年量产8K屏幕,抢占8K市场。系统芯片厂商如联发科、海思都加紧速度研发8K系统芯片。
6、京东向安联财险中国公司注资5.37亿元,获得后者33.33%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有何事宜,敬請致電021-64881926或email至main@bestchoiceco.com聯繫。







